1.造景手法多样化
高校校园人物雕塑雕像发展起步较晚,大致经过了以下三阶段。起步阶段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以毛泽东主席和工农兵为题材,高高在上、体量巨大,造型手法概括写实的校园中心广场雕像。如复旦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北方交通大学、北京化工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大学设置的毛泽东主席雕像。
2.人、雕塑、环境的互动 人是环境的中心,又是环境整体中的一部分,人、雕塑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助并且循环的过程,人创作了城市雕塑,而环境给雕塑提供了“归宿”,雕塑因而成为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。另一方面,环境借助雕塑语言更为深刻明确的思想观念,提升了自身的质量与品位,人又从环境中获得感受与体验、快乐与审美,在满足人们对环境需求的同时,城市雕塑也在不经意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,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。
3.多种材料应用
随着科学、技术的发展,校园人物雕像的取材突破了传统的石、铁、铜等材料,向多种用材方向发展。从而为人物雕像的创作手法、工艺手段等提供了较大空间。如武汉大学周鲠生雕像用钢化玻璃刻雕像文字说明作背景,创作形像新颖。
4.受多元文化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中国大学教育必将与世界各国接轨,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,又受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。这种外界多元文化对校园人物雕像的选题、表现手法等将产生一定作用。
五、结语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,而人物雕像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校园人物雕像在挖掘校园文化,增添校园文化内涵、寓教育人、美化校园环境、提升学校品位、彰显校园特色等有重要作用。
随着校园和校舍建设的发展,校园人物雕像在融于校园环境的同时,向造景手法多样化、注重雕像的互动、多种材料应用、受多元文化影响等趋势发展